|
|
---|
|
|
---|
共筑空间结构之美
——写在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成立2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宋京平
11月中旬,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主办的“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以下简称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成立20周年暨技术交流会”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举行。会上,北京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理事长张毅刚满含热情地向与会者讲述了中国空间结构20年发展的里程,并请历史见证人回忆了当时的情景,感人至深。
从33到330
据张毅刚介绍,1987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体育建筑会议期间,一些网架结构生产制造企业即提出希望成立行业协会,以推动空间结构行业的进一步发展。1991年11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部分委员进行了酝酿,将成立空间钢结构协会的筹备工作提上日程。1992年初,有关人员发出空间钢结构协会发起单位登记表后,截止到7月,共收到27个单位复函同意共同发起空间钢结构协会。1992年12月7日,确定向中国钢结构协会申请成立空间结构协会。1993年6月1日,提交申请成立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协会的报告。1993年6月1日,空间结构协会筹备组向中国钢结构协会提交了空间结构协会作为该会下属协会的报告。据张毅刚介绍,时任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的陈禄如同意空间结构协会挂靠在中国钢结构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机械施工公司结构工程分公司。1993年8月24日,中国钢结构协会同意成立空间结构协会。1993年11月16日,空间结构协会成立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1993年11月,空间结构协会第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诞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蓝天担任理事长、北京市机械施工公司结构分公司许立准任秘书长。
许立准感慨地说,作为空间结构协会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当时他们是不拿工资的,甚至连补助都没有。
20年后的今天,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已发展成为拥有网格结构专业委员会、膜结构专业委员会、索结构专业委员会的大型行业组织。据张毅刚介绍,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始终坚持以技为先的办会原则,极大地促进了行业发展,会员单位也从20年前的33家逐步壮大到330余个。
蓝天的10年
作为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的理事长,蓝天在任10年。10年间,蓝天积攒了很多经验。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为何获得成功?蓝天说,一是抓技术进步,有序地开展技术交流;二是抓信息交流,坚持办好简讯网站;三是抓规程标准,积极组织编制工作;四是抓行业管理,试行等级会员制度;五是抓产学双轨,协会学会相得益彰。
蓝天说,中国的发展历程证明空间结构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并将被广泛应用,成为建筑结构的主流。同时,空间结构的建设重心已从发达国家转移,中国已成为空间结构的大国,但不是强国。蓝天表示,形势大好,但也面临着更多更新的问题。
蓝天提出,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技术还有什么创新?譬如,材料、结构形式、设计技术、制造和安装技术等。国家对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越来越重视,空间结构行业具体该怎么办?如何利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管理技术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质量?蓝天表示,希望寄托于中国空间结构的年轻一代。
张毅刚的10年
“我把10岁的英俊少年交给新一届理事会,希望他能健康成长为一个出类拔萃的青年。”这是2003年蓝天对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新一届理事会的嘱托,也是对新任理事长张毅刚的厚望。
身为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张毅刚深谙科技、行业、企业的重要性。为此,以张毅刚为核心的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确定了办好分会的3个必须:必须紧紧依靠知名专家开展工作、必须紧紧依托企业开展活动、必须紧紧把握为行业服务这个宗旨。围绕“三个必须”,在张毅刚的带领下,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07年10月,中国钢结构协会授予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2003年度~2007年度先进分会荣誉称号,即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好肯定。值得一提的是,由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与相关单位联合主编的《膜结构用涂层织物》(FZ/T64014——2009)于2010年1月20日由工业信息化部颁布,并于2010年6月1日起实施。2012年9月,《膜结构用涂层织物》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除了组织开展行业学术活动、为行业服务外,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还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开展技术性服务。据张毅刚介绍,2011年4月14日,受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技术鉴定中心委托,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组织专家对山西某收费站膜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作了鉴定。
2011年10月,中国钢结构协会授予中钢协空间结构分会2008年度~2011年度先进分会荣誉称号。
张毅刚说,作为协会,一定要搭建好四个平台:一是坚持依法民主办会,搭建好运行流畅的工作平台;二是保持技术交流的活力,搭建好共同提高的平台;三是坚持为行业、为企业办实事,搭建好服务企业的平台;四是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搭建好促进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平台。
空间结构强国还需时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董石麟介绍了在中国首次采用的空间结构新形式、在中国采用的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在中国采用的覆盖面积最大的空间结构、在中国采用的工程数最多的空间结构。董石麟说,尽管中国是空间结构的大国,但距离强国还有距离。董石麟相信,中国空间结构从大国奔向强国一定能实现。
转自《中国建设报》